教師先要解放自己,才能成就學生
---論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
袁 泉
[摘要]學習自主性的培養是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關鍵。如何解決這個“關鍵”呢?基于自身教學經
[關鍵詞]學習自主性;培養;歷史教學
馬克思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于教學而言,我認為,只有教師先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學生和成就學生。何謂教師解放自己呢?就是說,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能包辦一切,要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使得學生最終能夠自主學習、自主管理。那什么又是成就學生呢?即與其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還不如讓他們自己走,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自主管理,教師起一個咨詢者的作用,是原則的制定者和大局的把握者。在具體學習活動上,教師反而是作為一個冷靜的分析者,讓學生自己去做判斷、做決定、去落實。
就心理感受而言,人首先是自我的。對于自己親身參與的事情,我們感受是最深刻的,其結果不論成功與否,都是會對參與者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對于外在的和其它人賦予或強加的東西,就算感受再深刻,或多或少總有隔靴搔癢的意味。實施教學的具體過程當中,如果一味的是教師要求學生該怎么做,而不是學生自己意識到從而主動去學習,那結果總是有限的:一旦教師出現松懈,學生學習狀況就會迅速衰退。因此,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最大限度的去參與、組織,甚至是評價,教師才能從繁瑣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研究教育和教學,來提升自身素質,以更高的眼光、視野和更恰當的方式、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在實現自身質的提升的同時,教師將自身的蛻變和升華轉換成學生學習的進步,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
教師解放自己借用古人的話就是要“無為而治”。所謂無為而治,絕不是教師什么事情也不做,對學生放任自流。大漢王朝的“蕭隨曹規”就是無為而治的經典范例。我們的教學完全可以依此為借鑒。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無為而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無為而治之前提---立規范
與“蕭隨曹規”一樣,課堂教學同樣需要它的規范。課堂教學的規范,不同于校規和班規,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理念、原則。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谶@種理念和原則,教師個人所設計的一套教學形式。因此,不同教師,針對不同學生所實施的教學形式是不同的:有的輕松活躍、有的緊張激烈,但是核心和目的都是一樣的,即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以本次課為例,本節課
瀘州二中外語實驗學校
規范的制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基于這樣一個原則,即圍繞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而展開。這需要教師在課內外都要下功夫:在明確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根據本班的具體情況,在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逐漸摸索出自己的規范。
本文所列舉的李彩蘭
針對班級情況不一樣,需要合理設計小組,不局限于座位,更強調小組的有效性---一個小組至少有一些活躍的分子,能總結、協調,敢于表達,發言的人物。
二、無為而治之關鍵---培養習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規范,就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式和標準,下一個關鍵是落實并逐步形成習慣了,而落實的關鍵在于人。這個落實過程當中,教師的作用非同尋常:類似于火箭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助推作用。教師要像火箭一樣將學生送入預定的軌道---教師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式。
當然,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需要足夠耐心的過程,就如同美酒需要時光來醞釀,成長需要歲月來蛻變一樣。一般而言,習慣的培養有四個層次:被動性行為,自發性行為,自覺性行為,自動行為?;诎透β宸虻臈l件反射理論,在習慣培養的初始階段,教師要不厭其煩的誘導整個班級按照預定的方式反復練習,直到學生形成條件反射為止,是為成功的第一步。當然學校不一樣,學生的素質不一樣,進而導致這個過程也會千差萬別。我個人認為這個階段可以用一些有代表性的同學來帶動和引領其它同學,比如對于歷史很感興趣的同學,讓他/她發揮更多的作用,說不定就會縮短這個習慣培養的第一階段。我現在所教的班級,學生從來不舉手,從來就沒有人主動發言。我一旦提問,所得到的回應最多是小聲的嘟噥。問了其它老師之后,我才發現這個是他們的“慣例”和“傳統”。經過差不多一年的相互了解,我的課堂總算是有人舉手了,孩子們一提問就悄然無聲的現象也改觀了。如果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之下能達到第二次層次就是非常偉大的勝利了??吹贸鰜?,
三、實施無為而治應該注意的問題
發揮學生主動性,
(一)
(二)
《老子》十七章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就是講管理的不同境界:最好的統御者,人民群眾不感到有他的存在;次一級,人民群眾親近和贊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再其次,人民群眾輕辱他。我們教師基于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而進行的管理可以以這作為參照,要努力擺脫學生因畏懼老師而外在顯現在學習、紀律上的“良好”“聽話”的層次,爭取達到學生發自內心愿意親近和贊美教師的層次,實現師生之間良性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后一個境界是一種教育理想,它以道家的“有無相生”的哲理向我們指明了教育的真諦:教是為了不教,管理是為了不管理。這個境界說不定我一輩子也達不到,但是,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